牽罟,是一種傳統魚法,過去漁村的居民會透過吹號角 “罟螺” 邀請大家一起來牽罟。
簡單介紹做法是以主要牽罟的漁民開船出去,圍一個U型大網子,等網子撒好之後,岸上的居民分成兩邊,一起合力將網子拉上岸。
上岸後的漁獲也會一同分贓,而每個參加的人都會得到一份喔!因此是一個集結社區凝聚力的活動呢~
然而現在牽罟文化已經漸漸的沒落,至今為止澎湖只剩下兩個村落有在做牽罟,而只有一戶人家還有將牽罟當作職業維生,日子久了牽罟也會慢慢消失在這個社會當中。
因此,這個暑假邀請到了唯一有在做牽罟的澎湖漁民來擔任我們的活動教練,希望參與活動的參與者能夠一同響應牽罟文化,也能體驗到過去此魚法傳統美妙之處!我們邀請到的是目前第三代的漁民 “小黑” 老師來替我們講解。
因為沙灘上沒有黑板,因此小黑老師喜歡拿一根大棍子在沙灘上畫畫示意我們牽罟的操作方式與流程,每一次的牽罟需要透過兩邊的平衡協力才有辦法將魚圈在中間的網子中。如果有一邊太快或一邊太慢,魚是會跑掉的喔!
長長的一條繩子,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不斷把繩子從海裡撈上岸,原本參與之前還以為要向拔河一樣 “一、二煞!”,但其實不是喔~ 而是每個人出一點點力氣往後拉,不間斷地不斷走,等到走一段距離後放下繩子趕快再跑到最前方,再重新往後拉。
會非常地向運輸帶或坐電梯這樣,最後面的人走到最前方,然後再往後拉!非常有趣~
而牽罟的時候,因為外海很難分辨兩條繩子是否施力有平均,因此漁民都會加上保麗龍當作浮球作指示!如果有一邊浮球比較快抵達岸上,就表示繩子歪掉囉~
不過... 圖片看起來怎麼都只有一條繩子,並沒有兩邊啊! 其實因為本次活動我們人數較少,只有九個人!因此小黑教練一家人貼心的將另一邊的繩子交給機器拖曳!原來現在為了省人力,他們也時常使用機器的方式在做牽罟~不過小黑也有說到,最後要起網的時候機器是不能做收網的動作,因此還是需要靠人工來收網喔!
本次活動浩浩蕩蕩的拉了將近快一小時的網子,所有人努力拉起網子的漁獲量是... 大概3隻魚~ 哈哈哈!怎麼這樣!
因為快要起網的時候大家竟然太興奮了,把手上的網子丟下要拍照,結果網子沒有受力,所有魚都跑光光拉!!這該不會就是所謂的功虧一簣吧!
但也有抓到一些螃蟹,因此晚餐期間則是由教練小黑的媽媽煮螃蟹以及澎湖在地海鮮麵給所有參與的人吃~
透過本次活動,希望這種傳統魚法不會沒落,這樣子的魚法會如此少人做,也是因為漁獲量不固定,以及魚跑走的機率太高了,因此轉往其他更高科技的捕魚方式。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能讓更多人體驗到澎湖傳統文化,更加了解在地美麗的歷史!
本次活動由 湧升流環境教育 與 年年有鰆 共同舉辦,舉辦時間依照潮汐,
大部分為 4 - 9 月份,若未來想參與此活動,歡迎追蹤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我們會不定期舉辦喔!
澎湖在地非常著名曬魚文化,在過去冰箱還沒盛行時,當地人為了保存食物,因此有將漁獲做成魚乾,藉此保存。而到了今日,澎湖魚乾也變成在地著名的零嘴與下酒菜,然而這個產業鮮少人知道,因此暑假期間,湧升流與年年有鰆一同舉辦了曬魚場體驗活動,了解曬魚場文化,並能親手體驗小魚乾的製作,深入在地社區的一種體驗活動~
澎湖小魚乾必買就是臭肚魚乾,雖然乍看之下好像很像,但其實有許多不同魚種喔~例如象魚、四破、水針等。在購買時也有單一魚種販售,也有綜合口味的!採買前若有特殊喜好,要記得看清楚是什麼魚種~
其實澎湖魚乾加工非常繁瑣,不是我們想的只要把他拿去曬太陽就結束了... 還需經過醃漬、高溫蒸煮才會拿去太陽下曝曬。而一次的魚乾加工就需要將近 3 天的時間?!雖然這麼麻煩,但也因著澎湖的文化環境,在夏季還是會看到大量曬魚乾的盛況!
說到敲魚乾,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到底魚乾跟敲有什麼關係?!而這也是我們本次舉辦活動的目的,就是要體驗親手敲魚乾的過程。
曬好的魚乾並不能直接拿來販售,需要透過敲打之後來做到骨肉分離,才會有比較好的賣像。因此用鐵鎚敲打也是加工魚乾的一道功夫。
本次活動,我們不僅只有體驗魚乾的加工方法,於晚上也有一頓豐盛的風味餐,包含臭肉魚乾的肉包、風茹茶、以及澎湖在地食材的釜鍋飯,讓參與的人不僅只有體驗加工方法,連同食物也一起結合在地風俗。
2020年夏季,湧升流與澎湖在地團體 年年有鰆 一同舉辦 餐桌上的澎湖 系列活動歡迎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不定期舉辦澎湖文化深度旅遊,來澎湖不只是大魚大肉,也可以玩得很在地!